1 基本信息
又称枣镰翅小卷蛾、卷叶蛾、包叶虫、粘叶虫等,属鳞翅目、小卷叶蛾科。是枣树的重要害虫之一。全国各枣区均有发生。
枣粘虫以幼虫食害枣芽、枣花、枣叶,并蛀食枣果,导致枣花枯死、枣果脱落,发生较重时会引起严重减产。
2 危害症状
以小幼虫为害叶、花、果。为害叶片时,常将枣吊或叶片吐丝将其缀在一起缠卷成团和小包,藏身于其中,为害叶片,将叶片吃成缺刻和孔洞,为害花时,咬断花柄,食害花蕾,使花变黑、枯萎;为害果时,幼果被啃食成坑坑洼洼状,被害果发红脱落或与枝叶粘在一起不脱落。
图片1
图片2
3 病虫形态
成虫:体长5~7毫米,翅展13~15毫米,体黄褐色,触角丝状,前翅前缘有黑色短斜纹10余条,翅中部有两条褐色纵线纹,翅顶角突出并向下呈镰刀状弯曲,后翅暗灰色缘毛较长。卵:扁椭圆形,初产时白色最后变成桔红色至棕红色。幼虫:体长约15毫米,胴体淡绿至黄绿色或黄色,头部红褐或褐色,并有黑褐色花斑,前胸盾片和臀片褐色并有黑褐色花斑,胸侧毛3根,臀栉3~6齿。蛹:长约7毫米,纺锤形,初期绿色后变黄褐色,羽化前变暗褐色,臀体8根、各节有两排横列刺突,蛹外披白色薄茧。
4 发生规律
此虫以蛹在枝干皮缝内过冬,在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京、津等每年3代,在河南、江苏1年发生4代,在河北3月中旬开始越冬蛹羽化为成虫。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并开始产卵,卵期约15天,4~5月间发生第一代幼虫正值枣树展叶期,幼虫集中为害幼芽和嫩叶,吐丝将叶粘合在一起幼虫居内为害,一头幼虫4-5天食坏一片叶,每头幼虫一生为害6~8片叶,大量粘叶在5月中下旬,幼虫老熟后即在卷叶内化蛹,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第1代成虫。成虫产卵在枣叶上,每雌产卵约60粒,多者130多粒,卵期约13天,成虫日伏夜出,有趋光性。第2代幼虫发生期在6月中旬,正值开花期,为害叶片、花蕾和幼果。第2代成虫发生期在7月间,第3代幼虫发生期在8~9月间,正值枣果着色期,为害叶片和果实。到10月份老熟爬到树皮缝内结茧在蛹内过冬。干旱年份为害严重。
5 防治方法
防治枣粘虫应狠抓第一代幼虫期的防治,因这一代发生较整齐,所以药剂防治效果较好。同时,要搞好人工防治,以减少越冬基数。
(1)冬季刮树皮,消灭越冬蛹。枣粘虫越冬蛹以主干粗皮裂缝内最多,占73.49%;主枝次之,占20.27%;侧枝最少,占6.22%。因此,在冬、春两季,刮掉树上的所有翘皮并集中销毁,可消灭枣树皮下越冬蛹的80%~90%。
(2)黑光灯诱杀成虫。
(3)秋季树干束草诱杀越冬害虫。幼虫越冬前(8月中下旬),在枣黏虫第三代老熟幼虫越冬化蛹前,于树干或大枝基部束33厘米宽的草帘,诱集幼虫化蛹,10月份以后取下草帘和贴在树皮上的越冬蛹茧集中销毁。
(4)枣树生长期开展生物防治。枣树生长期,特别是开花、结果期,为了解决药害和残留,有利于保护自然天敌和授粉昆虫,可通过释放赤眼蜂和使用生物农药的途径来解决。在枣粘虫第二、第三代卵期,每株释放松毛虫赤眼蜂3000~5000头,寄生率可达85%左右。喷洒生物农药青虫菌、杀螟杆菌100~200倍液,防治幼虫效果达70%~90%。也可用性诱剂诱捕法或迷向法进行防治。
(5)当枣树嫩梢长到大约3厘米时(即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)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期。可用的药剂种类和浓度:2.5%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、20%速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、30%氧乐氰菊乳油3000倍液、80%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、90%敌百虫1000倍液等。